護士皮燕燕:抗擊疫情,在隔離病房迎來35歲生日
文、圖/十堰晚報記者 張貞林 特約記者 李毅 樊帥 采訪整理
1月22日,農(nóng)歷臘月二十八,注定是一個載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節(jié)點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擴散趨勢顯著,疫情防控的“武漢之戰(zhàn)”走向“全國之戰(zhàn)”。我的單位國藥東風總醫(yī)院雖然距離武漢400多公里,對于這次疫情,作為醫(yī)護工作者,直覺告訴我,這次疫情防控需要大量的醫(yī)護人員,我們醫(yī)院也在緊鑼密鼓的準備著。
來不及給父親過生日,連夜趕回醫(yī)院一線
我是醫(yī)院手外·足踝·顯微外科護士長,也是一名志愿者。
1月22日那天一上班,我就給醫(yī)院院長助理、護理部主任李玲發(fā)信息,申請支援醫(yī)院感染科的護理工作。由于當時醫(yī)院還未大量的患者涌入,不需要太多支援人員,便在科室上班并待命中。
1月23日,護理部號召全院護理人員正式上報支援申請時,我又再次第一時間申請。這讓我想起了2003年的非典,我正值高考那年,每天電視上播放醫(yī)務人員不怕生命危險勇戰(zhàn)一線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,對這個職責有了最初的認識,崇高、無私,于是便選擇了這個醫(yī)療的職業(yè)。醫(yī)務人員有救死扶傷的使命,危難時刻我要走到一線去,貢獻我的一份力。
23日是農(nóng)歷除夕前一天,是我父親的生日,我晚上6點下班,剛趕回武當山老家陪父親過生日,一頓飯還未吃完便接到了護理部安排的第二天支援。當時心情是非常的激動與不舍,激動的是作為醫(yī)務人員可以為本次疫情獻出自己一份力量,我覺得很自豪,不舍得的是還未和家人好好的團聚,就要立即返回醫(yī)院。
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職業(yè)的使命,容不得我有半點的猶豫,我趕緊開車回到了醫(yī)院,安頓好老人和孩子,就投入到抗擊疫情準備工作中。
隔離病房6小時,衣服濕了干,干了濕
1月24日是臘月三十,是萬家團圓的日子,這一天,我全副武裝,進入醫(yī)院隔離病房工作。到1月30日,已是第六天了。我的感受真是五味雜陳,隔離病房里的醫(yī)護人員因為長時間佩戴口罩、戴護目鏡、穿隔離衣,耳朵、鼻子一碰都生疼,卻沒有聽到有任何怨言,到了值班時仍然咬牙再次穿上防護用具。因為只有做好防護,保證自身安全,才能更好地抗擊此次疫情。每天吃飯從來沒在飯點上,因為不能頻繁更換防護服,水也不敢喝,貼身的衣服是每天濕了干,干了濕,已經(jīng)成了工作的常態(tài)。
從這些默默無聞的醫(yī)護人員的身上,我更加肯定,醫(yī)護人員是高尚的,是勇敢的戰(zhàn)士,在危難時刻從不退縮。
隔離病房里的患者都非常信任醫(yī)護人員,也很理解我們的辛苦,因為患者限制在病房里活動,除了治療外我們還要負責患者的生活方面:打水,送飯,整理床鋪,每次總能聽到他們對我說“謝謝,你們辛苦了!”“不用給我收拾,你們夠忙的了,我自己來!”……聽到這些暖暖的謝語,即使再累再餓再渴,我都覺得值得。其實,這一路走來,這個病毒不可怕,只要醫(yī)護患團結(jié)一心,定能克難沖關,打贏這場疫情!
因為在一線抗擊疫情,實行四班倒,每班6小時,晚上不能回家,我住進了醫(yī)院臨時提供的隔離宿舍。
意義非凡,隔離病房里度過35歲生日
1月26日,正月初二,我都忘了是我35歲的生日,還是醫(yī)院宣傳科的人到隔離病房采訪我時,才想起來。這是我在隔離病房工作的第三天。
那天,隔離病房同事們知道后,下班后休息的人員為我制作了一個生日小視頻,讓我激動不已。之后,院領導和同事們知道當天是我的生日,就在微信群里為我送上生日祝福。
因我當天值班,不能帶手機,第二天凌晨下班后,看到醫(yī)院領導同事和我的家人朋友們鋪天蓋地的祝福信息,我忍不住流下感動的淚水。這對我來說,是意義非凡的生日,我一定終身難忘!家人都為有我這樣的女兒感到驕傲,專門發(fā)來了祝福,讓我做好個人防護,保護好自己!
在隔離病房工作這么多天,為患者取咽試紙送檢是流程極復雜、危險性極高的一項工作,為了讓病人懸著的一顆心盡早落下,我和同事們經(jīng)常一起整理標本、盡快送檢。隔離病房里,每天忙而不亂,交接班后,我挨個為病人打水、送飯。為病人收拾飯后垃圾,自己還空著肚子,連水都沒沾一口。我和同事們?yōu)楣?jié)省防護服,上班6小時不喝一口水,不上一次廁所。
在這里,每天都是非常特殊的一天,我不知道下一個班會遇到什么,但我相信自己,相信醫(yī)院,我們有能力戰(zhàn)勝疫情,還病人一個健康的身體。
上一篇: 喜訊!十堰今天又有5名痊愈患者出院!
下一篇: 大醫(yī)精誠著春秋 歲月如歌半世紀